新葡京线上娱乐

当前位置: 新葡京线上娱乐 >> 活动专区 >> 正文

2025暑期社会实习实践||文化寻根·红色平山||里庄人民日报旧址学习感悟(二)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5-07-08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里庄人民日报旧址

学习感悟(二)

2023级新闻学1班王艳萍

站在平山·里庄人民日报旧址的院落里,阳光落在斑驳的石墙上,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当年印刷机的嗡鸣。在齐彦文老师的细致讲述中,那些藏在砖石与文字里的历史细节逐渐清晰,让我对这份诞生于战火中的党报,有了一次真正扎根历史现场的认知。

一份报纸的诞生:时代必然中的使命担当

在旧址的宣传栏前,齐彦文老师的讲解厘清了人民日报在里庄创刊的历史逻辑。1948年,随着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,政令统一、意志凝聚成为革命形势的迫切需求。早在1947年2月,刘少奇就向中央提出统一两大解放区领导机构的建议,最终催生了1948年5月20日在南山关正式成立的中央华北局——以刘少奇为书记,薄一波、彭真为副书记,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,这个统筹华北党政军的领导机构,亟需一份能统一思想、传递政令的机关报。


人民日报旧址宣传栏


于是,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的“老人民日报”完成合并,在里庄诞生了新的《人民日报》。这不是简单的“1+1”,而是革命进程中“统一指挥、统一行动”的必然选择。齐彦文指着院中那口老井说:“当年记者们就喝这口井水写稿,字里行间都是为了让两大解放区的军民‘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’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这份报纸从诞生起就肩负着“凝聚人心、服务革命”的使命,是时代赋予的历史担当。


人民日报刊纪念石


烽火中的坚守:“一手拿笔,一手拿枪”的信仰力量

印刷厂旧址里,那台斑驳的石碾静静伫立,却让人想起最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。1948年9月13日,国民党飞机轰炸华北军区,百余间房屋被毁,而里庄的报社人员却在轰炸声中坚持印刷——“机器不能停,报纸不能断”。讲解员说,为了躲避风险,报社曾“七进七出”,用骡子驮着设备在乡村辗转,记者们“一手握笔写稿,一手持枪御敌”,硬是没让报纸停刊一天。


印刷机


这样的坚守,在细节中更显厚重。当年的编辑记者们,住的是村民的土窑洞,吃的是小米稀饭配炒胡萝卜条,却在油灯下讨论着“解放后中国的经济怎么搞”“外交关系怎么处”;他们不仅写稿,还帮村民办夜校、出黑板报,把土地改革的政策讲给农民听,把群众的呼声写进报道里。党报的力量从不是来自版面的光鲜,而是来自于与人民同呼吸、与革命共生死的信仰。


邓拓旧居


张磐石旧居


从历史到当下:不变的初心与传承的力量

漫步旧址,当年的土坯房已被精心保护,成为承载红色记忆的展厅。齐彦文讲解道,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名,薄一波当年从西柏坡请来时共写了5幅,如今仍在诉说着这份报纸与党的紧密联系;而邓拓、张磐石等前辈的工作痕迹,更让“党报姓党”的初心有了具体的注脚。

恰逢抗战80周年,看着来自各地的参观者在旧址前驻足沉思,我忽然理解了这份遗产的当代意义。从里庄的石碾到今天的数字屏幕,传播形式变了,但党报“替人民说话、做人民耳目喉舌”的初心没变;从躲避轰炸的辗转到和平年代的坚守,环境变了,但“扎根基层、服务大局”的精神内核没变。

这份诞生于平山热土的报纸,早已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。而我们站在历史的接力点上,唯有读懂这份“在艰苦中坚守、在为民中扎根”的初心,才能让红色基因在新的时代继续生长。